
在冷战时期在线配资知识门户,东西方之间常发生战略和军事误判,而这些误判的根本原因往往是两边都过于担心对方的威胁,结果导致了过度的防备。最著名的例子包括苏联发动的“闪击战”,以及百万苏军对中国的进攻等。
随着苏联解体,中国获得了大量关于当时局势的真实情报和苏联档案,才发现自己当时是被铁幕后看似强大的苏联军队所震慑,不得不动员大量的国防资源,试图应对苏联坦克洪流的进攻。为了应对北方的苏军,中国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精心准备防线。
然而,冷战结束之后,中国才发现,如果当时苏联对中国发动全面战争,苏军的后勤补给能力远远不足。苏联唯一的补给路线——西伯利亚大铁路,根本无法满足百万苏军的需求。直到1986年,连接远东的贝阿铁路才修建成双线,之前只有单线。哈尔滨的防御力量极为强大,甚至可以说是苏军无法轻易突破的要塞。即使苏联使用战术核武器摧毁地面建筑,哈尔滨的防御仍然非常坚固。而且,所有通往黑龙江省的铁路都经过哈尔滨,因此如果无法突破哈尔滨,苏军根本无法南下。
展开剩余76%到1985年时,苏联远东军区的兵力仅有18个师。从满洲里经过齐齐哈尔突袭哈尔滨,要是能打到辽宁,算是相当不错的成绩了。加上驻扎在蒙古的苏军集团军,甚至从二连浩特方向进攻北京的战略也显得捉襟见肘。通过冷战档案,专家们发现,苏联的主要目标其实是西欧,而在远东则采取了防御态势。
在上世纪冷战期间,西方国家最担心的不是苏联的核武器,而是来自苏联庞大的坦克洪流和其“深度作战”理论。苏军期望通过大规模的装甲集群,从东德出发,迅速打进西欧,最终在5天内就能到达英吉利海峡,随便走一走喝伏特加,享受胜利果实。
西欧的地理条件十分适合苏军实施“纵深突破”作战。尤其是北约部队的美军第5军和第7军,虽然装备精良,但面对苏军的优势兵力,压力巨大。苏军仅第一梯队就有六个驻欧集群,加上驻东德的第三和第五集团军、近卫机械化军等部队,足以让北约面临极大的战斗压力。
这一切的作战理论来源于英国军事学家富勒提出的“坦克突破”理论,以及二战德国的“闪电战”战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绝大多数军事行动都采用纵队行军和战线作战。这种方式要求部队在敌人面前展开宽广的战线,试图通过突破敌人阵地来赢得战争。德国在二战初期,通过闪电战成功地征服了波兰、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以及法国等国家,给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然而,尽管德国军队打得如火如荼,他们的机械化程度并不如外界想象的那样高。德国的部队仍然以骡子和战马为主要运输工具,机械化部队的装备相对较少。尽管如此,他们的战术十分高效,将有限的机械化资源集中在少数部队中,取得了显著的战果。
与此相反,苏军在冷战期间完成了装甲机械化部队的建设,形成了强大的装甲洪流,并采用大纵深作战理论。这一理论表面上看起来非常有效,苏军希望通过集中装甲兵力,突破敌人防线,并通过与航空兵、炮兵等协同作战,一举压制敌人。
然而,苏军的后勤问题一直存在。虽然T-72主战坦克的最大公路速度为每小时50公里,但在实际作战中,苏军远未能达到这一速度。因此,苏军的纵深作战并不像预期中那样顺利。
1981年,苏联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军事演习——“西方-81”。这次演习模拟了苏军在欧洲进行大规模机械化战争的情景,兵力超过了55万人,足以让西方国家震惊。然而,在实际演习中,苏军的推进速度并不快,坦克纵队的平均速度仅为每小时10公里。如果按照这个速度,苏军将需要一个月才能到达大西洋沿岸。因此,所谓的“闪击西欧”并不现实。
即便苏军成功突破了苏德边境防线,并进攻至法国和德国的核心地区,也很难在短短一周内攻占整个西欧。北约军队的顽强抵抗和现代化武器的打击,足以让苏军损失惨重。
而如今,在乌克兰战场上,苏军的大纵深装甲突击战再次证明了这种战略在现代战争中的不切实际性。
发布于:天津市九鼎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